王尔紱,他的情人和他的童话

fm1.jpg
他在无意中用英语文学中最美的语言,为12年后的自己写下了挽歌。


发现5、6年前的学期论文被常州工程学院的学生抄了,真棒。
最近骡子拉完了WILD(心太羁,王尔恕y的情人),兴冲冲奔上射手网却发现没有字幕,大失望下只好对着画面苦练听力,好在有点背景知识,理解起来也还不太费事。
王尔恕y的扮演者也许真的在最大限度上还原了那个历史上真实的奥斯卡。有点肥胖的身材,温和得几乎有些松垮的表情,眼神忧郁,眉头傲慢,嘴角有着随时准备冷嘲热讽的弯角。王尔恕y是个持才傲物的人,天才者大抵如此;但他还是个彻底生活在非世俗精神世界的人,这就让人在迷惑于他的光芒的同时亦难与之久处。

放开这些感想不说,看着看着电影,就想起多年前儿童文学课的一篇小作业来。一直都很喜欢王尔恕y的童话,当时为了交作业很是勤力跑了几次图书馆,然后被《来自深渊》迷住。不过那时候貌似还不太清楚王尔恕y与道格拉斯他爸那段苦不堪言的公案,并将格林童话的成因流变做了肤浅的理解,也尚未能对宗教情结和性取向对艺术创作的微妙影响有所感悟,于是《快乐王子的苦难与救赎》开了个大头,却结了个小尾,成了篇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的随感文字。今天翻看,自己也对某些部分的主观议论哑然失笑。想起似乎被朋友转过,便去搜索。年代久远的东西,GOOGLE自然搜不到,百度倒是搜到了,除了曾经发到榕树下的一份和几个久未联系的朋友的老窝外,意外搜到了这么两条,附文于下:

http://www.czie.net/link/depart/jcb/old/ed/2005107135612.htm
常州工程学院基础部
04级高专学生优秀论文选 快乐王子的主题表达
文章类型:星光灿烂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10月7日13:56 双击自动滚屏

--------------------------------------------------------------------------------

摘要:故事《快乐王子》描写的是一对同性朋友,王子雕像与小燕子。冬天来临,燕子想飞到埃及,那里是他冬天的归宿,但每一回他要走,都被王子若若劝留,两者之间若即若离。燕子还是留了下来,并按照王子嘱咐,将镶嵌在雕像上的金银珠宝啄下,四方奔走,送给苦难中的人。最终他俩都面临绝境!

关键词:“为艺术而艺术 “快乐王子” “童话”


(从略,CC、CV时代的论文特点,全文引用《快乐王子的苦难与救赎》。)


读王尔恕y的童话,与安徒生、贝洛和格林兄弟的童话的感觉完全不同,他笔下的人物无不带有悲剧色彩,故事的结尾总停留在死亡上。掩卷之际,人们会扪心自问: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友谊和爱情,为何如此凝重,又如此苍茫?心碎,一个不祥的兆候,不但演绎了王尔恕y个人爱情的不幸,也传递给了广大同性相爱的人。
作为一名作家,王尔恕y敏感的观察到社会上种种不公允的现象,对于同性恋者所蒙受的逼迫和耻辱,他更有切肤之感。然而,他将此所有种种都归纳为文明不发达的缘故,这一哲理与同时代的精神分裂学家弗洛依恕y的看法十分相近。王尔恕y急于用艺术有的形式推动文明的进程。他宣扬基督的人格,把为拯救世人而奉献自身作为创作的主题,以期使人们的感情升华到相敬相爱的境地。于是,在他的作品里,所有的人物都被大大的提高了,读者须仰望才是。
《快乐王子》中,燕子和王子,他们与受苦人们之间的刻骨铭心的爱,才是作者这里典型映证。

本篇故事构思巧妙,充满机趣和戏剧性,想象也十分丰富。作者描写善良与美丽的心灵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碎与死亡,以及其中的对抗和冲突所产生的戏剧性的效果,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王尔恕y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体现了他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初衷。
在艺术上。作者充分运用了童话的特点,用幻想的浪漫主义手法,把起义的光彩投射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想象上。使人们感到触目惊心。王尔恕y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故事的叙述十分流畅。看他的童话有趣,听故事高手讲述,韵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王尔恕y全集》
2.《王尔恕y童话》
3.《来自深渊》
4.《石榴之家》
5.《少年国王》

教师点评:
作者对王尔恕y及其《快乐王子》的分析是全面而深刻的,文中多处联系王尔恕y的经历及社会现实分析其创作意图及主旨,很有见地。但作者在行文时没有深思熟虑,对思路没有很好疏理。主要有三个问题:1、本文题为"《快乐王子》的主题表达",但第三部分谈的是构思与艺术特点。2、第一部分对主题的概括不统一。3、第二部分的内容使整体结构失衡。 盛杨


文章出处:基础部
文章作者:国际商务0411班 王 露 (指导教师:庄小虎)

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意思就在这里,估计三篇都是CC+CV的产物,很像是资料集锦的感觉,且拿我的小文当重头,让我很是得意了一下。可惜参考文献部分我当时没有打到网上,所以只CV了书名而已。教师的点评倒是非常有趣,虽然明知你东CV西CV了,还是勉为其难地认真评点了一番(岂止是没有梳理思路,而是根本就没有思路呀),而且对第一部分的批评倒是非常中肯,是个RP非常不错的好老师。

第二篇
http://sprays0711y.yculblog.com/post.174123.html
闲闲书画-虚妄的欢愉,真实的痛楚
这个好象是个人博。我基本上没有TK别人裸奔的嗜好,所以就不知道这个是谁了。在这个页面上发现了一个博比乐趣好的地方,就是只要你用到了关键词,那些词语就会带上超级链接。在超文本阅读方面,确实要比单纯一直线的纯文字方便多了。想起以前写这东西时成打地翻书,更是感慨网络真是好东西啊!
这篇同样是CC+CV的产物,不过结尾处帮我补了两句话以为完满结束:
“这就是快乐王子的苦难与救赎; 也是奥斯卡·王尔恕y本人的苦难与救赎…………”

看完了电影的今天,我发现这两句话补得非常之好,说出了我的心声。实际上无论是那个自私的巨人,还是少年国王,还是夜莺与玫瑰里的夜莺,亦或是快乐王子,都有着王尔恕y自身的影子。与安徒生不同,这位“唯美主义的细腰蜂”直至最后依然眼望苍穹,渴望通过赎罪来得到解救,正如快乐王子所做的一样。以他那种两脚踩着筋斗云的生活态度和过于敏锐聪慧的心灵,面对突如其来的“障テ暗的另一半”时,能追求的救赎自然只能来自上帝,只是这个上帝并不全是世人与经书中记载的那位罢了。

王尔恕y在他的前半生竭尽全力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直到被爱人背叛锒铛入狱,他自称自此方才理解到“花园的另一半”的真面目。按马斯洛们的理论,也许正是因为这后半生的苦难,才补完了王尔恕y这个个体生命,而他本人对此也认命般全盘接受下来,结果是这个要命的案子磨平了王尔恕y的锐气也耗尽了他的生命力,使他成为英年早逝和维多利亚卫道士对文人的无理迫害的典型标本。从云端上重重摔下的这位诗人,不知是否能预见到100年后会有人以“争取弱势群体的权利”、“文明的社会应当是包容的”,以及“英国人扼杀了天才”为名,向历史清算这笔糊涂账呢?也许不会,因为王尔恕y从来就不是积极的社会革命家,不是现代意义的社会学者。至于最后一点,以他曾经“我没有什么需要注册的,除了我的天才”的狂傲,和出狱后竭力恭顺接受命运安排的心理状态,大概最终会报以柔和的一笑吧……

尽管学界历来将王尔恕y的戏剧与诗歌成就排在童话之前(事实上童话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东瀛土产,对西方人来说要将它单列出来是有点奇怪),但实际上,真正表达了短命天才发自灵魂深处的诉求的,也许反而正是这些童话。电影更加深了这种感觉。《自私的巨人》就是贯穿全片的隐喻线。在王的童话里,这篇大概是宗教象征意味最为直白的一个。为什么选择了它而不是更加脍炙人口的《快乐王子》或更加含有讽世意味和极端爱情的《夜莺与玫瑰》,在没有看到字幕版之前,我就实在说不出所以然来了,也许是因为只有这一篇中有着极其鲜明的“长者”与“孩童”两种意象并存的缘故吧。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看到网上有评论认为序幕部分那矿工的“谁杀了他”和王尔恕y的笑容间的切换,是在暗示观众思考“是谁导致了王尔恕y的悲剧”。但粗看下来感觉似乎不止如此,或者不如说它只是个很次要的用意。年轻矿工那句直截了当、略带唐突的who shot him,和之前王尔恕y为他们朗读传记时黯淡柔和的音色、听了问题后含笑不答的暧昧间,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差。电影似乎在用这种反差暗示着之后王尔恕y与整个实用主义工业革命社会的对立,他的思想与追求,和整个世俗的不相融——他饶有趣味地观察着那个时代,它如同生活在美国地底的那群矿工般,年轻冲动,直截了当,而带有攻击性,却无法向它们解释明白自己那实质上是复古性质的思想(古希腊),那是层次丰富、观点微妙、情感细腻的艺术,而这种艺术却被当时的社会粗暴地践踏了,如同一个忙于事务的大人在教育小孩时不经心践踏了幼小的心灵一样。这件事本身就可以看做一个寓言童话,而精神世界其实犹如孩童般的王尔恕y,对这种历史性的不公待遇奋力申辩仍全然无效,既是这个童话的破碎,也是它的拓延。



关于自私的巨人
裘恕y洛扮演的小道格拉斯,如同故事里的孩子般,以无知与天真的喧嚣毁了王尔恕y的花园。然而王尔恕y依然接纳了他们。这与他在法庭上强调的“古希腊的一种伟大的感情,一种年长者对年轻人、对青春和生命的向往”有着微妙的差异。与古希腊精神不同的是,巨人只是接纳了孩子,却无法给予他们长者的指导。王尔恕y的孤傲与离世使他的智慧很难俯就年轻人,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空想,也难以帮助他尽到希腊长者对年轻恋人应尽的责任。

在童话中,巨人最后的死亡实际上并不符合童话的精神。孩子们为花园带来了春天,敞开心胸的巨人却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避开了王的精神核心与一生经历来看,巨人的死是完全不可解的。小时候我曾误以为那是对巨人曾经自私的惩罚。但这个巨人身上投射着王尔恕y的影子,1888年前后的王尔恕y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又怎会如此自践,所以这种解释很牵强。
另一方面,巨人虽然死了,却死得安详满足,这又违反了王尔恕y童话一向残酷的结局和对负面人物毫不留情的嘲讽。

也许我们可以从影片中找到这个异样结局的解释。落满白花的巨人图象是个惊人的预言,王尔恕y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做长者的终结,并用他的后半生实践了它。他在无意中用英语文学中最美的语言,为12年后的自己写下了挽歌。正如他本人所说“生活模仿艺术”,也许王的一生都在模仿他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个世界也未可知。

“这种在本世纪内不敢让人知其姓名的‘爱’,是一个长者对一个青年的一种伟大感情。有如象大卫和约拿单之间的感情,有如柏拉图把它当作他哲学的基础的感情,又有如可以在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见到的感情—一种深沉的、精神性感情,它既纯洁,又极完美;在它支配下,才产生出像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创作出的那样的伟大的艺术品,以及我的那两封信。尽管如此,它在本书记仍被误解—被误解到如此地步。由于这种误解,我才身处眼下这种境况。它是美的,它是优雅的,它是最为崇高的感情。而且,只要年长者拥有才智,而青年又拥有生命的欢乐、希望和欢闹,它就不断地在年长者和青年之间存在着。尽管如此,世人却无法了解。世人对它大加嘲笑,有时甚至由于它还把人送上脚手架。”
这一段法庭辩词里,描述的长者与青年的关系,与《自私的巨人》何其相象,对照阅读,感慨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