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挖墳:写作的自由和跑题专家(2010/7/22 22:28)

从小不爱命题作文,最爱自由作文,尤其是日记,别人看来是苦差,每天憋字,我却觉得不用绞尽脑汁编什么学雷锋做好事、什么记一件难忘的事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实在太好了,可以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编乱造实在太美了。小孩子心里每天都在异想天开,写作文时却非要写什么“真实的生活”,这怎么写得出来?所以写起作文来总是叠词累句,跑题万里,再加上又话痨(话痨是绝症……),一学期量的作文本/日记本经常两天用完,字又写得狗爬,虽然语文老师给我画满了红圈儿,但估计批作文时背地里不知骂了多少遍……

到了中学,写议论文,经常一塌糊涂。老师说:你的想法太古怪了,思维太跳跃了,条理太混乱了,举例太不合适了,你就老老实实按要求写,其实很简单的呀。
作为一个乖学生,我很努力地试图理解那些作文题到底想让我议论什么,老师又想要我得出个什么观点,但终于可耻地失败了。不是题目怎么看都没什么可讨论的只好硬憋,生拉硬扯,就是得出的结论总让老师觉得古怪。
语文老师看着我直摇头,说:你怎么总是跑题呀。

语文老师又耐心地教导我说,造一座房子,你总得先打好地基,造好房子,然后才能研究布局摆设。
可是写作又不是造房子啊。

教研活动,研究如何教小孩子按教纲要求一二三四五地去写“生活”。我说,写虚构的为什么不可以?写想象的为什么不可以?只要思想感情是真实的,事件是假的又有什么关系?谁规定写作就必须一板一眼地照搬现实?如果他写的事是真的,思想感情却是假的,那不是更糟糕吗?在学生还没感受到写作的自由与快乐前,就先用一个个命题、主题思想捆死了各种可能性,这不是比记不住词汇、用不好语法、扣不准题意更糟糕吗?
招来一堆白眼和沉默。不了了之。

给杂志写稿子时,却从没出现无话可说、文不对题、“不够现实”的问题。
原来这些所谓的“问题”,是在作文训练的虚拟语境里才会有的毛病。不许说真话,不许参差多态;只教说假话,而且还要步调一致地说假话,还要区分高雅的假话和低俗的假话,这可不就得憋出各种奇怪的毛病来了吗?

于是后来我想通了,反正我就爱跑题,就不爱受束缚,那就干脆跑吧跑吧跑吧跑吧,跑够了,心里的想法都写出来了,可能性也耗尽了,再坐下来慢慢地按食客口味择菜去壳,抽筋剥皮,添油加醋,慢火炖煮,收干装盘。
也遇到了一些作者,习惯谈妥大概思路后就撒蹄子跑,跑完了再收拾回来交稿;也遇到了一些作者,习惯先给自己划个框框然后往里填料,就像做烤鸭。前者的文章结构不一定精巧对称,但个性卓然、观点独特,常有妙语警句;后者的个性观点未必突出,文辞未必华丽,但结构清晰,层次井然,明白晓畅。不管哪一种作者,最终都能交上合格的稿件来,并没有因为写的是虚构之物就失去了真情实感。至于扣题定位方面,只要文章足够好,就算临时调换栏目、修改标题也没什么大不了。
和学校作文训练的虚拟语境不同,给杂志写稿的作者多多少少是发自内心的兴趣,握有充分的自由,所以写作之于他们,除了实际的经济收益外,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需要,是获取乐趣,展现自己、寻求交流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表现技巧,才不至于本末倒置。

而学校作文训练的死结,可能就是因为把写作当且仅当作一种无可奈何不得不学的实用工具,于是写作的真实就变成了机械的写实,不是表面化的流水帐或堆砌词藻,就是求同不存异,教材定义了正确的选题,教纲定义了正确的观点,别人的眼睛定义了正确的感情,所以作者的“自我”可以不重要,“观点”可以不存在,“感情”可以不真实。从最初遭遇写作,我们就很少被鼓励展现真实的自己,写作技巧教会我们如何玩弄字句,命题解题教会我们如何揣摩圣意,主体思想教会我们如何伪装自己。我们把写作当成造房子,造机器,以为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就是好的,结果造出了一坨坨豆腐渣;我们把写作当且仅当为机械的交流工具,结果造成了人文精神的衰微;我们把写作当成社会教化的工具,结果造成了一整个求同文化和个体的死亡。
我想,写作的真实,首先应该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是对感情的真诚,和对自己的诚实。让孩子早早地按大人的思路和眼光来写“生活”,那只不过是在学习撒谎的技巧罢了;让每个人都按同一种标准和流程去写作,那只不过是在抹杀个体的独特性与发展可能罢了。我们怎么能既要求孩子像孩子一样天真,又逼迫他们像成人一样伪装呢?怎么能把他们捧为独一无二的珍宝,却要求他们像工蚁一样思考呢?写作是寻找真相的过程,怎么能先定好了一个“真相”然后装模作样去寻找它呢?写作还是向着未知的冒险,其乐趣恰在于追索人类内心与外在世界的无尽可能,怎么能在动笔前就先确定了答案呢?

有鉴于此,博客的半私人化对我们的写作自由才显得特别重要。参差多态的世界,跑题专家的乐园,答案飘荡在空中,随你爱捡不捡。随手记录的碎碎念,兴致所至的感言,摘抄的文字,无聊的涂鸦,巨坑不填,口水乱喷,乃至所有良莠不齐荒芜繁杂的胡思乱想胡编乱造胡说八道,全都回到了写作的原点,自由的原点,乐趣的原点,文字自身的原点。
与这样的乐趣与自由相比,那些数字和排名就显得不怎么重要了,不是么。
虽然经过多年归化训练,我们可能习惯了在写作中预设答案,或者用分数排名去判断事物的价值,但是,既然形式上我们已经摆脱了这种潜在的奴役,获得了表达的自由,那为什么还要巴巴儿地回到小学生写作文式的囚笼呢?
————————————————————————————————————————————

PS:发现博客里的留言和回复经常跑题,为什么动画的枪稿后面会开始兴致勃勃地谈论日剧,漫画的笔记后面会开始口水滴答地谈论18X的单子……!!!!好吧鉴于博主本人就是个跑题专家,所以来留言的人也被污染了吧=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