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尔克斯的谋篇讲话里的某个故事的胡扯

《预感》严格来说并不是马尔克斯的小说,而是这位大作家1970年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文化艺术中心的一篇讲话。这篇讲话的题目是:《我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讲话中马尔克斯说了一个“脑子里想了好多年”的故事,这就是《预感》的雏形。《预感》的故事情节本身看似离奇却又充满现实影射,正如马尔克斯其他小说那样,有着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综合观察故事本身和它的发表背景,就不难发现,这个后来被《读者》等心灵鸡汤式传销贩子们滥用的故事,实际上首先是对“创作”这一伟大而神秘的人类活动的隐喻,其次才轮到俄狄浦斯效应或说预言自我实现效应的登场。
首先,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是一个关于创作活动的隐喻。
一片虚无中诞生了一个世界,一个倏忽而逝的声音变成一首伟大的名曲,一句热病式的呢喃演变成一场灭村之灾,一个被封闭在创作者心灵猫箱里的IDEA(猫箱意味着,在它正式与世界见面之前,关于它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变成一套MEDIAMIX产品(如果足够成功的话,很可能热卖到人手一份)……这一切都有着相似的本质。老妇人的“预感”正如“创作的发端”,在它被说出口、为世人所知之前,它对这个世界而言是不存在的,但此前它已在老妇人心中酝酿许久(作为隐喻,为了让这个故事更有普适性,酝酿的过程被精简了),所以它的诞生是有必然性的,是过去现在无数现实因子沉淀的结果。而当世人听说它的那一刻,它就开始了与世界的互动:它对每一个村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村民们的行为又反过来进一步塑造了它的模样。“预感”在这里扮演了一个催化剂的角色,最终引爆了火药。有意思的是,当老太太说出“大难”时,她只有一个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是村民们的一系列反应才将这个概念一步步具体化,是村民们为这空洞的“预感”填充了血肉,补完了逻辑与实证,使这个杞人忧天的笑话最终成为一场真实的灾难,老太太和村民在不知不觉中合谋完成了这场无中生有的灾变。
马尔克斯心中的“创作”也是如此:从外部观众的视角来看,作品仿佛是突然出现的,创作者似乎有无中生有的神力,只有创作者自己知道,在发布作品之前的酝酿期,他们经历了怎样漫长而又令人兴奋的折磨,只不过,我们一般不用“预感”来称呼它,而是用“灵感”。
即便如此,发布的作品在创作者眼中依然不算完成品,正如老太太的“预感”,说出口后最初只招来儿女嘲笑,无人当真,这样的作品显然是无意义的,很快就会被遗忘;只有当观众认可了这件作品、并用它来指导现实生活时(虽然这种指导很多时候并不合理),作品才算真正完成——也就是说,能够对现实世界施加影响的,才是真正的创作。而这样的作品必须由创作者和他的受众群体共同完成。外部观众总以为成功的创作者能预知未来(正如马尔克斯另一部不朽著作《百年孤独》一样),其实成功的创作者只是用作品指引观众去改变世界。
这个故事给创作者的忠告是:如果你想创作一件完整的作品,就必须关注现实,并努力让你的创作去影响现实,而那些缺乏现实根基的空中楼阁是不足取的。
观察马尔克斯自身的创作历程,集魔幻荒诞之砖瓦,砌出了一座现实主义的时代大厦,可知此言不虚。

除了隐喻创作活动外,《预感》还是一个洞彻人类行为模式的寓言。老妇人身上有着中世纪女巫的色彩,当她说出那骇人的预感时,整个世界都被扰乱了,谁也说不清究竟是她那有意识的预感拯救了村民,还是她那无意识的煽动导致了灾难。随着故事的发展,老妇人的形象逐渐从一个杞人忧天的寻常老人(她们似乎总是忧心忡忡焦虑不安),变成了某种充满不祥意味的天启者。灾难,似乎是无可避免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词形容这种现象,叫俄狄浦斯效应(Oedipus Effect)。试看剧情:村民们从老妇人及其子女口中得知村子将有大难,这是他们当时能够获得的关于未来命运的一项资讯,姑且信之,村民因为害怕灾难到来而开始囤积物资,但这个反应却成了促使老妇人预感实现的一个因素。在这个过程里,“预言”藉由当事人相信此预言而做出与之有关的反应而实现。因此,俄狄浦斯效应也称为预言自我实现效应,《预感》的故事就是典型案例,在故事的结尾,正是村民们对预言的“确信”,以及由此做出的“行为调整”,导致了预言成真。
俄狄浦斯效应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算命的用它来说服信徒,教师用它来影响学生,操盘手和股评家们用它来操控股市,老板用它来控制员工……一个信心满满的预言者,往往会令他的追随者不知不觉间调整行为,从而导致预言自我实现。因为人们并不是对他们“实际”所处的境遇做出反应,更主要地是根据他们对所处境遇的“理解”做出反应。所以,人们的行为总是会受到自身理解的影响,甚至有时候现实环境和他们的理解根本不同,比如《预感》中老妇人的话就是空穴来风,现实中原本不存在灾难,但在俄狄浦斯效应的影响下,一旦大家认定某种境遇具备某种含义,如大家认为老妇人的预感有道理,鸟出现的时间点有问题等,他们就可能完全忽略现实境遇本身,而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下一步行动:囤积粮食,信谣传谣,搬家,烧房子,逃难……
《预感》是一个负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比如:一家公司原本效益不佳,几近倒闭,员工士气低沉,此时如果有一个强势的领袖站出来预言公司前程一片大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令员工调整工作状态,最终公司的效益可能就会因大家的努力而真的变好,这就是俄狄浦斯效应的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一个预言不管真假,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对人们的行为有真实的影响,进而促使预言实现。正如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所说:“如果人们认为某些情景是真的,它们就会有真的后果。”

最后补充一句,正如《预感》所揭示的,预言者必须牢记一点:俄狄浦斯效应只有在人们对预言“确信”并为此做出“行为调整”后,才能发挥作用。至于预言者要如何令追随者产生充分的信任呢?这就需要平时的信用度积累了。《预感》里的老妇人,正是因为“老人家的预感可笑不得,有时候真灵”这个信用度积分,才被村民们相信。而一个平时就食言而肥、言行毫无信用可言的预言者,是无法利用俄狄浦斯效应忽悠任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