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宛如童话


《悬崖上的金鱼姬》是用另一种方式讲述的《海的女儿》,没有教堂,没有上帝,海的女儿追着童花头小王子踏浪而来,只是为了从人类口中得到一个承诺,关于世界,关于未来。而
年届古稀的宫崎骏,这一次也依然默默地等待着,等待那些尚未污浊的孩子,终有一天读懂他的苦口婆心。


 


 

宛如童话

 

文:无梦星球(2009年1月,《2008年动画年鉴》。本文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授权信息。)

 

“在海的深处,水很蓝,就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很清,就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又是那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

当安徒生写下这段《海的女儿》开场白时,谁也没想到一个半世纪后,另一个童话艺术家会用另一种方式讲述这个故事。这一次,没有教堂,没有上帝。海的女儿追着童花头小王子踏浪而来,只是为了从人类口中得到一个承诺,关于世界,关于未来。

年届古稀的宫崎骏,这一次也依然耐心讲述了一个宛如童话的故事,然后默默地等待,等待那些尚未污浊的孩子,终有一天读懂他的苦口婆心。


 

大师的独舞



在上天来迎接我之前

还想乘着微风

跳支舞

——《向日葵之家圆舞曲》


在拍完《悬崖上的金鱼姬》后,宫崎骏曾坦言如果要拍新作,就得向上天借时间了。这话让人听了在敬意之外也不免有些怅然:做动画毕竟是个体力活,做纯手绘动画更是高强度的重体力活,68岁作为常人来说不算太老,但作为动画导演确实已经是超期服役了,即使头脑里还有着满满的创造力,身体却已跟不上心的步伐。

正因为如此,《金鱼姬》那近20万张创纪录的手绘稿才尤其令人感动。我们不知道《金鱼姬》的作画效果是一开始就刻意追求的返璞归真,还只是一个快70岁的老人对体力极限的悲哀妥协,但显然宫崎骏重视的不只是结果,制作方法里同样有灵魂存在。尽管那些暗喻自然力量与意志的场面,使用电脑技术会更有冲击力,但《金鱼姬》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是回归原点,重头再来,所以它必须排斥电脑技术这一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代表,回归动画艺术的原点,用纸和笔来创造整个世界,也只有亲手一笔笔绘制的图画,才能原原本本传达出创作者的思想。

所以即使是在观众看不到、孩子理解不了的制作过程里,宫崎骏也要坚持自己的道路,把快乐留给孩子,把思考留给成人,把辛苦留给自己,在看似轻松美满的童话背后,是百倍于他人的艰辛与坚忍。在这技术挂帅、成本当道的世界里,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任性,几乎是独自一人抗争着时代的洪流,正如同他所有的故事主题,总是逆着时间的河流而上,娓娓宣扬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动人理想。

影片中,向日葵之家里的老人们唱道:“在上天来迎接我之前,还想乘着微风,跳支舞。”不断向上天借时间的宫崎骏,也是怀着这样微妙的心情,制作了《金鱼姬》这支很可能是最后的舞蹈吧,只为了以童话的姿态,将美好留在人间。

 


世界的原点

 


将不宜人居的烦恼从不宜人居的世间抽离

让美好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正是诗与画

或音乐与雕刻

——夏目漱石《草枕》


虽然《金鱼姬》的故事与《海的女儿》相似,但主题却是完全相反的。在《海的女儿》里,人比自然更高贵,上帝比人更圣明。所以小人鱼追求灵魂,人类追求天堂,上帝管理世界。

而在《金鱼姬》里——正如本片的另一个灵感来源,夏目漱石的《草枕》中所说——“创造人世的既非神,亦非鬼,而是周遭的人们。”这里没有上帝,有的只是人与自然,而且两者的关系已经遭到破坏。波妞的父亲藤本就因为绝望而舍弃了人类身份,在他眼中,人类丢弃垃圾,污染海洋,予取予求却不思回报,不遂心意时就将自然视为敌人,所以人类不值得去爱。

但动画的重点不在这些负面思想,而在于提出一个希望,那就是小宗介和小波妞。这两个未经人事的孩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点。他们互相喜爱,互相信任,互相影响,波妞开始是条金鱼,长着一张可怕的鱼脸,一上来就被人类弄到差点死掉,但在与宗介的相处中,它从脸蛋、身体、行为举止到内心都越来越像人类;宗介呢,开始只是出于善良和好奇救了小人面鱼,在相处中逐渐喜欢上了她和她带来的种种快乐,没有贪欲,没有私心,没有隔阂,只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与对方在一起,就已获得极大的幸福。在他们身上,人与自然的相处是那么天真,那么喜悦,那是毫无戒心的信任,毫无保留的热爱与向往。

即使现在这个关系已被破坏,人类早已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作为原点的那个波妞,依然会记得人类的美好,要回到人的身边,安慰他,帮助他。波妞这种无条件的信任与依恋,正是人类最后的救赎,也是人与自然回归原点的一线希望。

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修补吗?屡次伤害万物的人类能回到原点吗?在《幽灵公主》和《风之谷》中宫崎骏的回答是严厉的,但《金鱼姬》有些不同。它的创作思想受到《草枕》的影响,将动画艺术视为抚慰人心的手段,而不是敲打警醒的喇叭。所以它没有过多描绘“不宜人居的人世”或“非人之国”的海底,而是用一对好孩子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理想,一个善良、美丽而真诚的愿望,然后期待着人们去实现它。

 

 

宛如童话

 


每个人都有深藏于意识之下的内在海洋

它与波涛汹涌的外在海洋相通

——宫崎骏


宫崎骏其实多少有点反人类倾向,他曾坦言“巴不得看见东京被大水淹没”,他给海洋赋予了生命与意志,让它成为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一种隐喻。而藤本,这个以往作品中极为罕见的“父亲”形象,正是宫崎骏自己的投影:他们同样爱孩子,却不知该如何去爱,他们都很神经质,对世界忧心忡忡,满腹疑虑,不信任人类,而且老想着清洗世界。

但在《金鱼姬》的结尾,作为父亲的宫崎骏克制住了这种极端思想。当面对孩子时,他的目光总是柔软的,他的笔触总是明亮的,也许是因为宗介身上有儿子吾郎的身影,也许是藤本身上有自己的影子,所以最后他让藤本闭嘴,让宗介向波妞许下永不变心的诺言,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守护,为了承担应有的责任,为了共同见证人类与自然的未来。

即使大人们已经走得太远,孩子们还来得及改变世界吧?

这是宫崎骏的期待,也是世界重生的起点。不管内心有多悲观,他是永远不愿意吓到孩子们的。所以在最后的最后,《金鱼姬》一定会有一个童话式的结局,一个未来的影子,一点美丽的希望,留住所有的美好,让成人回味,让儿童欢喜,让浮躁的人心,在这衰弱不安的浮世间,看见稳定的光。

 


 


后记:

我一直喜欢高畑勳的举重若轻,远胜过宫崎骏的扮老教员。就动画这一载体本身来说,没有人能否认前者的艺术成就远胜于后者。但要承认,在描摹孩童方面,宫崎骏确实是无可匹敌的高手,这一点,任何一个喜爱孩子、回望童年而不会觉得羞耻的人都会满心欢喜地承认。
有时候喜欢他,因为他总是固执己见,不思进取,别人在往前走,他在往后退,看着就让人心里觉得亲切;而大多时候讨厌他,因为他的动画标榜给孩子看,却注入了太多社会性责任,这实在是一种制作者隐晦的自私。
光环背后的
宫崎骏不过是个脾气倔犟的老小孩,内心从未长大,压得新人出不了头并不是他的罪过。真的,除了动画和对动画的狂热之外,他对世界一无所知。
所以
宫崎骏终究不能是童话,只能宛如童话,是横插在手冢治虫以降的日本动画史中,一座没有前言、没有后继的孤绝丰碑,在博物馆外一点点地风化。
看着《
悬崖上的金鱼姬》如此孜孜不倦地诉说,我却感到了英雄迟暮的倦怠与悲凉。